延安十三年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时期,也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发展的关键阶段。漫步杨家岭革命旧址和鲁迅文学院旧址,追溯当时思想文化宣传的辉煌成就,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这一时期积累的重要经验和文化文化,对新时代文化思想文化工作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延安时期是党的思想文化建设大发展的黄金阶段。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是为了人民的希望,首先是为了工农兵,是为了工人阶级而创作的。”这一思想不仅确立了文艺的政治方向,也为党文化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延安时期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形成了许多重要经验。
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延安文艺工作者走进群众生活,在田野里唱《南泥湾》,在窑洞舞台上重新编排《白毛女》,在村口表演《兄妹拆垃圾》。党和边区政府通过组建战区部队、秧歌队、社火队等文艺团体,多渠道、多层次扩大了党的思想交流。将党的革命信念和政策转化为大众语言以群众想听、想看的方式,实现了思想传播与群众感情的深度征服。
沟通内容基础理论沟通。延安时期的文化宣传从来不讲授社会思潮,而是以科学理论作为思潮的主要指导。毛泽东同志强调:“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在群众的生活和斗争中发挥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天天解放》等党刊上的政论,还是鲁迅文学院的各种教学表演活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宣传党的正确主张,激发全国人民的思想觉醒。延安由此成为中国革命的思想高地和精神源泉。
由创新驱动的沟通方法。物质匮乏并没有结束激发创造力的火花。延安文艺工作者创造性地改造版画、年画、秧歌、评书等民间艺术,融入读书等政治宣传内容,这种政治宣传与创新相结合的传播方式,让革命思想的传播不再局限于书籍、报纸、广播等单一媒体,让党派理论以更清晰、更亲切的方式真正深入人心。
正是依靠这种扎根人民、坚守真理、勇于创新的传播智慧,党的声音在信息有限的战乱岁月中越过了千山万水,汇聚了追求真理、奔向光明的磅礴力量。
进入新时代,党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一般秘密习近平指出,“要建设坚强团结、引领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创造中外融合的新理念、新范畴、新表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党的文化文化。
当前,我们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的注意力已成为稀缺资源。现代党的理论如何“飞进寻常百姓家”,成为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需要回答的重大命题。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主流媒体各级政府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融合媒体矩阵,将理论学习与智慧传播深度融合,实现现代党性理论多维度、全覆盖的有效传播。与此同时,理论宣传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从思想政治微课到网络大众直播,从短视频理论讲座到云党课,现代党性理论已经以更加有形的形式融入人们的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艺创作、网络文化、国际传播等领域,越来越多的作品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传播中国精神、弘扬中国价值观、彰显中国力量。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改变沟通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展传播空间,党的声音才能在新媒体背景下更加尖锐、更具感染力。
延安时期文艺的主力军是青年。 “那精神”之所以历久不衰,主要原因始终植根于年轻人的理想和行动。丁玲、何其芳、冼星海等青年艺术家将青春的热情投向了传播思想和文化。他们用文学、诗歌、音乐等艺术表现形式塑造时代精神,践行理想信念。他们激励着无数青年在革命洪流中坚定信念、追求真理,为延安精神注入了直到青春的光芒。
今天,青少年仍然是传播党的思想文化的生力军。新媒体时代,年轻人既是内容的创造者,又是传播的放大器。他们用短视频来讲述用理论、动画讲政策、用网络语言讲中国故事,让创新政党理论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向“圈外”传播。
青年的理论交流表达不会减少思想内容,反而会提高交流的温度;不是服务潮流,而是引领潮流。延安时期的经验告诉我们,青年越贴近群众,他们的理论传播就越活跃。更多的年轻人将敢于前行,更多的党的思想将闪耀在时代的光辉中。新时代青年要传承延安精神,在理论学习上坚定信仰之根,在社交技能上培育人之根,在创新表达中激发沟通能力。
从延安文艺到新媒体时代,改变的是传播的条件和形式,但不变的是使命和美好。通讯的效率。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承和弘扬延安时期的光荣传统,坚持把现代党的理论讲得透、讲得清楚,让文化主体声音更加坚强、思想旗帜更加鲜明、文化自信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