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篇丨通过青年人的共同努力,感悟“国之伟

近日,在中央网信委网信局、天津市委宣传部指导下,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青春青春,乘风破浪新品质”网上宣传主题及互动活动指南在天津启动。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天开园区、联想(天津)创新产业园、天津港、天津大学脑机交互与人机融合海河实验室、南开大学特种化学电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计算与关键软件(新创)海河实验室等基地的新型生产设施。 “南开大学新能源电池教学团队中,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67%,国家级人才占70%以上。”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天津把大学作为第一人才来源地、第一科技生产力、第一创新动力结合点的重要着力点。通过跨学科合作、产学研融合,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场景,大批青年人才为天津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调研走访中,记者看到了许多创新剪枝。例如,在天津大学海河脑机交互与人机融合实验室,一辆由“片脑”控制的小车可以笨拙地避开障碍物并精确地抓取目标;在南开大学特种化学电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将紫外灯靠近钙钛矿薄膜,开花薄膜表面不同颜色的荧光……突破性科研产品背后由“80后”、“90后”甚至“00后”组成的研究群体。在导师的带领下,天津高校构建了一条“学科+人才+产业”的新生产路径。青年学子用青春智慧解决问题,用合作操作攻克“卡住”的技术障碍。 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由“片上大脑”控制的汽车,可以避开障碍物并准确捕捉目标物品(中央广播网文峰摄) 今天,我们发展新生产力,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变成了科研队伍。什么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志同道合者和心怀“民族伟大”的人之间的团队努力。在团队中,每一位年轻天才都是拼图中的重要一块。正是“将个体融入大我”的价值观,拥有团队培养出强大的科研能力,更是心系家国的童心和责任精神。这种价值观与合作,不仅体现了当代青年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也凸显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青春行为和卓越志向。 通过年轻的科研群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我”与“大我”的辩证关系;将小我与大我融为一体,才是拓展人生广度、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从纵向看,“小我”与“大我”的辩证关系始终贯穿于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关心世界第一”的感受到“成功不需要责任”的境界,无数人为自己的行为赋予了意义:““全我”是“大我”的基础,“大我”是“小我”的归宿。在当下,通过个人理想的融合,才能在实现家国大业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 从横向看,脱贫攻坚是干部扎根基层,在田间地头书写乡村振兴答卷;或者致力于前沿问题、解决实验室“卡壳”技术问题的科研人员;或是坚守岗位、在平凡岗位上践行奉献与责任的普通劳动者——每一个“个人”的坚持和奉献,都是国家发展规划中不可或缺的像素。 不久前,中共四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党的二十届中央全会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科技现代化为支撑。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组织建设教育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生产力。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少年多,则国家兴;少年多,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从天津高校的协同创新能力到奋发向上的青年人放眼全国,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以创新科技为翅膀,以家国为魂。他们在追求个人成长的同时,也心系民族复兴大业,让青年活力在践行国家战略、推动地区发展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爆发。这种包容性的青年努力跨越校园和社会,连接个人和国家。它是凝聚力、向心力的生动诠释,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央视记者文峰)

Related Posts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