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八届进博会在上海闭幕。从参展企业数量再创新高,到461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亮相,从首日签下145亿元大单的浙江省贸易集团,到阿斯利康宣布在华追加投资约1.36亿美元,进博会已经成为“一个违反中国建议的‘体验区’超大规模市场”。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着眼抢占“四大优势”。这“四大优势”相辅相成、有机统一,超大市场优势成为重要战略支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发挥好这一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一优势,形成强有力的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重要阐释,是对中国在大国战略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支撑。
“十五年规划”建议,以“深入推进全国统一市场建设,超大型市场优势不断显现”为主要目标,部署发展强大国内市场的战略活动。
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弘扬历史性首创精神,继续谱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努力开创中国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一个重要方面是充分发挥我国特大市场的优势,进一步强化其突出特色,使我们在衔接“两个大局”的同时更好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空间,注入更多确定性和活力。为世界注入正能量。
从实践来看,中国超大规模至少具有三个突出特征:领先性、稳定性、增长性。从这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发挥超大型市场优势的方向和路径。
(1)
巨大需求激发创新创意,优质供给驱动时代,领先性是市场的显着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可以为国际社会和工商界提供广阔的变革舞台”。从“市场换技术”到“市场换技术”,中国超大规模以应用场景、优秀产业合作、优秀生态创新吸引全球创新资源,创新力、辐射力、带动力越来越强。
新需求带动新供给,新供给带动新消费。中国市场是创新的源泉。
面对“可分体洗衣机”的渴望,小米迅速推出了“一大一小”双筒洗衣机,而海尔则将“双筒”升级为“三筒”。品牌“还没上新”,消费者“买新”,供给和需求都在加强,市场大潜力大。
从无人驾驶的技术突破,到共享经济的商业探索,中国消费市场的增长离不开创新。今年前三季度,我国使用商品条码登记新型消费品1992.2万件,同比增长31.4%。消费引擎保持强劲势头。
新技术携手新产业,新产业开辟新赛道,中国市场是创新孵化器。
面对“新能源汽车续航不佳”的投诉产业链齐心协力共渡难关,100公斤固态电池测试续航预计突破1000公里。消费者在提出问题,公司在采取行动,行业正在被颠覆。新生产力加快培育,产业升级动力强劲。
低层经济即将“起飞”,体现智能正在快速“奔跑”。中国推动现代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沃土,成为吸引全球科技资本的强大磁场。
正如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萨迪亚·扎希迪所言,中国广阔的市场空间、开放包容的投资环境、稳定的政策预期对全球企业极具吸引力。
“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产业大幅降低全球应用成本,新能源汽车年出口量首次突破200万辆。中国智能制造吸引全球粉丝,“直播带货”引发模仿……任何技术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都具有广阔的成长拓展前景,具备引领全球趋势的基础条件。这是“领导力”的重要体现。
“十五”规划建议,把发展因地制宜的新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坚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谋划未来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英寸今天,“变革的潜力将随着经济的势头而不断变化。”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加快发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仿人机器人等不断取得新突破。中国已“成为全球新技术的‘推广地’和‘应用地’”。事实证明,谁能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谁就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先机。
产业走向创新智能化,消费走向稳定提升,中国超大规模惠及世界、引领未来。
(2)
规模凝聚战略定力,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效率,稳定是中国市场的独特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用大海来比喻,指出“中国的标志”海的稳定在于它的威严和深度,在于它的海纳百川,在于无畏风雨。超大规模的市场也是如此。
中国市场的稳定有其基础。规模效应创造回旋空间,新发展格局拥抱全球资源。
因为今年年初,国内平均每分钟就有近30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完成快递超过37万件,机电产品出口国外超过3000万元……优异的发展业绩证明了中国市场的活力。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5%,汽车产销量保持世界第一,提前6个月完成7000亿美元的五年投资目标。经济总量突破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三个主要层面……“十四五”期间的卡报告反映了中国市场的规模。
大国经济的优势在于其内部可循环利用。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齐全的工业体系,有14亿多人口,其中2.5亿人受过高等教育。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供给能力很强,社会需求很大。
中国市场的稳定在于预期,宏观调控工具丰富,坚持长期战略规划。
在一些国家“汉堡通胀”持续十多个月的同时,我国食品价格保持稳定。面对一些国家的关税大棒,不少外企纷纷表示希望成为“马拉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揽子加码政策成为“宏观调控的里程碑”。一位在浙江义乌工作近20年的商人感慨,“只要有计划、有方向,一年比一年好。”
从“绘制蓝图到底”到“全国一盘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宏观经济管理优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有效市场和有效政府更好地结合起来,既发挥出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的更大效率,使超大规模市场既充满活力又有序。
“走吧”和“好好执政”,从这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在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国家发展”的信心和底气。
(3)
人口变化拉大差距,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带来红利,增长是中国市场的优秀品质。
中国现代化方式为世界提供了新的近代现代化模式,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来自于对西方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超越。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壮大。
我国正处于从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再向中等发达国家跃进的关键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地方就有投资的空间;哪里有美好生活的需要,哪里就有下一个消费热点。未来10年左右,麻木的我国有收入人口将超过8亿。抓住机遇,坚持惠民生与促消费紧密结合,投资物与投资人,才能把投资转化为增民生、增经济,市场增长无极限。
市场增长不会从天而降,而是取决于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继续缩减;彻底清理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法规和做法,检查新政策和宏观政策导向的一致性……加快全国统一市场建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各类要素自由顺畅流动,我国社会创造力充分流动。正如麦肯锡中国区主席倪一力所说d、“中国巨大的市场和创新能力,很难在其他地方找到‘替代品’。”
“十五五”期间,建设什么样的市场,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经济的未来。聚焦制度开放,用大市场带动大循环,聚焦做好自己的事,把“蓝图”变成“实景”。中国的大市场也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混乱,中国的新发展也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新的机遇。